输送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流程及方法
一、诊断流程
1. 故障现象观察
记录异常现象(异响、振动、停转等),确认故障发生时段及伴随条件(负载量、温湿度)。
2. 系统分模块检测
(1)动力系统:检查电机温升(红外测温)、电压波动(±5%内正常)、减速箱油位及油质
(2)传动部件:皮带/链条张力(弹簧秤测量)、滚筒/托辊径向跳动(百分表检测≤0.5mm)
(3)支撑结构:机架水平度(激光水平仪检测≤1mm/m)、连接螺栓预紧力(扭矩扳手校验)
(4)控制系统:PLC输入输出信号(万用表检测)、传感器响应时间(示波器分析)
二、典型故障处理方案
1. 皮带跑偏(占比42%故障)
调整流程:
①停机后标记跑向
②调节张紧装置(单侧调节量≤3mm/次)
③检查滚筒安装平行度(对角线偏差<2‰)
④安装自调心托辊组(角度可调±5°)
2. 异常振动(2000rpm以上需特别关注)
处理步骤:
• 动平衡校正(残余不平衡量<G6.3级)
• 更换磨损轴承(振动值>4.5mm/s需更换)
• 加固机架(固有频率避开工作频率±20%)
三、智能诊断技术应用
1. 安装在线监测系统:
• 振动传感器(采样频率≥5kHz)
• 红外热成像仪(温差报警阈值±15℃)
• 智能诊断平台(基于BP神经网络诊断准确率>92%)
四、预防性维护制度
1. 制定三级保养体系:
日常点检(8项/班)
周检(23项检测点)
季度大保养(包含齿轮箱换油、结构件探伤)
2. 关键部件寿命管理:
建立轴承(L10寿命计算)、皮带(累计运行公里数)等更换预警机制
通过系统化诊断流程与智能化手段结合,可降低故障停机时间35%以上,提升设备综合效率(OEE)至85%+。建议企业配置手持式振动分析仪(如Fluke 810)及热像仪(如Testo 885),组建点检团队实施预防性维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