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状带式输送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需结合其结构特点和运行工况,采用系统化方法进行分析。以下为常见故障及处理措施:
一、故障诊断
1. 皮带跑偏:观察管状段是否出现椭圆变形或局部展开,检查导向托辊组角度偏差是否超过±1°,测量空载/负载状态下偏移量是否超限(通常应≤带宽5%)。
2. 堵料问题:检测物料湿度是否超标(一般要求含水率<8%),检查导料槽密封条磨损间隙是否超过3mm,观察卸料点清扫器与皮带接触压力是否不足。
3. 异常振动:使用振动检测仪测量驱动滚筒轴承振动值,正常应<4.5mm/s;检查托辊转动灵活性,停滞率超过2%需更换。
4. 接头异常:采用超声波探伤检测硫化接头分层缺陷,目视检查阶梯式搭接长度是否满足带宽的60-70%。
二、排除方法
1. 跑偏校正时,按"跑高不跑低"原则优先调整物料偏载侧托辊,每次调整角度不超过2°,采用激光对中仪校准滚筒轴线偏差≤0.5mm/m。
2. 堵料处理需清理管内残留后,调整导料槽挡板与皮带间隙至3-5mm,更换硬质合金清扫器,确保接触压力达到30-50N/cm。
3. 驱动系统故障应检查液力耦合器油位(充油量80-90%),联轴器对中误差控制在0.1mm以内,减速机温升超过45℃需换油处理。
4. 定期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滚筒表面温差,轴承部位温差>15℃提示润滑失效,需补充锂基脂润滑脂(NLGI 2级)。
三、维护建议
建立基于振动频谱分析和油液检测的预测性维护体系,每季度检测钢丝绳芯皮带损伤(检测断丝量<5%),每月测量托辊旋转阻力(应<3N)。雨季加强防潮处理,控制环境湿度<70%,可降低皮带打滑率40%以上。
通过上述系统性诊断与维护,可使设备运行效率提升至92%以上,故障停机时间减少60%,有效延长输送带使用寿命至8-10年。